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详情
投资者讲述“踩坑”遭遇 业内给出五招“去伪存真” 即时焦点
来源: 读创      时间:2023-02-26 17:01:41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詹钰叶


【资料图】

近年来频频出现私募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对簿公堂的案例,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甚至有投资者购买的私募基金产品6年里净值缩水了98%。

有投资者讲述了自己“被套”的经历。据该投资者称,某私募机构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均有运作公众号,经常在公众号分享投资观点,并在文中发布参加路演的报名方式。该投资者是公众号粉丝,根据指引添加客服微信后购买了私募产品。据了解,该私募在路演时向投资者承诺了20%的收益率。但该投资者最终以近30%的亏损离场。在净值波动时,该投资者还询问过客服,客服给出的回复是“很有底气”、“我们的目标一直都是20%~25%”。该投资者向记者表示,在举报后,提供了私募产品路演报名方式的推文均被发布者删除。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第二十四条提到,募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推介私募基金时,禁止有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最低收益等行为。

记者了解到,近年有不少私募机构因为违规被处罚,例如未对部分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合格投资者确认义务履行不到位、变向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挪用基金财产等。就在今年初,因琅琨投资法定代表人在朋友圈宣传产品预期收益率,且公司存在没有全职合规风控负责人等违规行为,受到中基协处分。

面对2万多家私募机构,投资者要如何鉴定私募真伪,避免“踩坑”?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指出,投资者可以通过五个方面识别私募的真实性。一看是否公开宣传推介:所有通过电话推销、网络宣传、召开推介会、在公共场所摆摊设点、拉横幅宣传等方式宣传的均不是真正的私募行为。二看是否履行登记程序: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须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且私募基金在募集完成后也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投资者在投资前可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查询管理人的登记信息确认其真实性。三看是否进行风险评估:基金销售人员在向投资者销售私募产品前必须确认其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并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否则不是真正的私募行为。四看是否突破投资限额:通过拆分、团购等形式突破最低100万元限额不是真正的私募行为。五看是否承诺超高收益:承诺具体收益,或是利用所谓的“冠军光环”“历史高收益”“包赚不赔”“保证上市”等宣传噱头都不是真正的私募行为。

除了确认机构真实性外,汪普秀还建议投资者从以下环节识别出私募投资的风险。首先要看产品推荐人员必须有基金从业资质;其次要看推荐人所在单位有无基金销售资质或者管理人资质;还有在打款流程上,如果选择正规代销机构,则资金汇入受到监管的募集资金专用账户,如果选择管理人直销,则资金汇入管理人基金交易对公账户。

审读:喻方华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