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详情
银行布局碳金融业务需提升软硬件水平
来源: 证券日报      时间:2023-08-21 14:18:15


(相关资料图)

随着我国“双碳”工作推进,绿色金融进入发展快车道。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银行业青睐。

近年来,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碳金融服务领域方面均做出诸多尝试。例如,布局低碳服务、推出个人碳账户、积累碳积分兑换权益、依据个人碳积分对客户评级并采取差异化授信政策等。这些举措在提升客户参与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绿色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机构、个人的多方共赢。

虽然涉足碳金融领域已成为银行业的默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银行在碳金融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得益于庞大的业务体系和成熟的风控系统,大型银行探路碳金融的过程相对轻松,对比之下,中小银行则稍显吃力。这就要求各类银行不但要有逐鹿碳金融领域的勇气,更要在软硬件水平上下功夫,有能与之匹配的实力。

首先,聚焦“主责主业”是基础。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是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根基”,保证绿色贷款高速增长以及绿色债券在发行、投资、交易、承销方面寻求突破是其他业务开展的前提。银行应继续探索相关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探索落地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融资,并积极参与绿色项目融资、减排相关的低碳项目,从而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其次,银行应注重搭建低碳场景。随着一大批碳中和支行、零碳金融网点相继设立,为银行搭建低碳场景创造了先天条件,如何利用好则是关键。银行可以在网点显眼位置张贴海报来宣传绿色低碳生活,进一步强化公众对绿色、低碳的认知。同时,将绿色服务场景和居民所关注的餐饮、文旅、教育、医疗等方面结合起来,将金融服务与用户的减排行为结合起来,鼓励用户把绿色低碳的生活行为绑定在银行APP,提升客户黏性的同时加快低碳生活圈形成。

此外,不同银行机构之间应加强个人碳账户信息互通和合作力度。目前,碳金融业务标准、评定标准并没有统一,这也就意味着各家银行绿色评定标准相对分散。对于客户来说,在不同机构开立的碳账户难以互通、互认、互换,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使用热情,甚至出现个人账户信息泄露、数据采集安全等问题。因此,加大银行之间个人碳账户信息互通和合作力度颇为关键,未来各银行也应该积极推动与同业或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合作,在打通数字壁垒的同时,强化风控体系,确保数据安全,推动碳金融业务更好发展。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